旅游业兴起之后,很多人都喜欢旅游,利用闲暇的时间出去走一走,起码可以放松一下。于是,旅游的意义也就显出来了。
人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会变得眼界狭窄,虽然有手机可以看很多新闻,可以见到很多风景,但都是虚拟的,不是现实中看到的,也就只能“远水解不了近渴”了。虽然有“看景不如听景”的说法,但到了真实的风景名胜比在手机或电视上看到的要好上百倍,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,也就开阔了眼界,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。
旅游之前,除了见到的东西有限,就是人际关系复杂了。人们苦于周旋于各种人际关系之中,尤其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,更是如此。要提上礼物到亲朋好友家转转,年年都如此,也就厌烦了,一来一往,钱换成了东西,却起不到什么作用。除非把钱或东西送到领导家里,不然还真没什么意义。似乎人们都看开了,对一些所谓的礼尚往来也就淡漠了。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,一些人外出旅游,到名山大川去饱览自然风光,也就跳出了纷繁复杂并让人不胜其烦的人际关系网,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自我,也就自由多了。当然有的人旅游就是为了邂逅爱情,为了艳遇,为了,当然也就只能获得肉体上的快乐了。
年轻人中流行一句话叫做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说的是要把繁重的工作以及房贷、车贷等造成生活压力的东西全都放下,说走就走,到一些地方去旅行,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。但哪有那么容易,就好比侯宝林谈相声的功能一样,人们有什么烦心事就到剧场听相声,听着相声,哈哈一乐,烦心事就忘掉了。出了剧场,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,该面对什么困难还得面对什么困难,并不会因为相声而改变多少。如有说听相声有什么意义,那么只能说在听相声的时候是有意义的,人们可以暂时脱离世俗的我,进入快活的我,进而达到忘我的境地。旅游的意义也在于旅游本身,到了风景名胜,人们也就忘掉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,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,进而变得快乐起来。
但旅游也是分层次的,市场化之后,价格决定了旅游的档次。最低等的就是跟着旅行团去旅游,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,还得起早贪黑,旅游回来除了一身疲惫就是精神很好了。人们在这种大众化的旅游中只能把自己累得像条狗,当然也就忘记了烦心事,只想早点到家,把自己扔到床上,睡个痛快。跟着这种旅行团并不自由,只能尽可能多地转一些景点,还要跟着导游走,以免自己走丢。要是一些天性自由的人,跟着这种旅行团简直就是受罪。要是遇到导游和当地商户勾结,要逼迫那些旅游的人购物就算是强买强卖了。旅行团也有高档旅游,到名山大川去,收费高,行程长,住宿和餐饮条件都很好,也给客户一定的自由时间,当然也会诱导用户去购物消费。而厌倦了旅行团的人会自己组团去旅游,开车自驾游,比较自由,想到哪里就到哪里,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,别人管不着。但出了安全问题还是得自己负责,和旅行团无关。真正的富人是在风景名胜之地买一处房产,到了假期就到那里去度假,假期一过,就回到原来的地方工作和生活。就像候鸟迁徙,北方冬天了就到南方度假,南风夏天了,就到北方度假,算是适应气候的旅游了。一般人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,只能跟着旅行团凑凑热闹,也给旅游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吧。
旅游经济被炒作起来之后,确实能赚很多钱。尤其是一些名山大川,门票贵,各个景点分别收门票,寺庙、道观等地方更是圈钱的风水宝地。而那些不明真相的善男信女一个劲儿地贡献钱财,以为求了神灵就会让自己的心事如愿以偿,其实不过是受了资本的蛊惑,对着一些土偶木梗烧香膜拜而已。但并不能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,起码可以让人心理上好受一点,其实花钱购物也能得到如此的心理补偿,不一定非得捐钱捐物。
旅游只是一种服务业,并不能给人什么物质上的享受,只是提供给人们精神的愉悦,心理上的快感。而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购物、泡温泉、按摩等服务都是旅游的寄生经济产业,并不是旅游本身,或许慢慢成为旅游的项目,被资本们重金打造,要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了。
其实,旅游不一定要花钱。花钱的旅游都是资本打造的项目,是要人们掏钱的,也是要持续盈利的。只要想旅游了,出门转转就算是旅游了,闭着眼想想也算是了。要是学会了坐禅就更好了,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嘈杂,人际关系如何复杂,盘腿一坐,就能冥想,把自己放到名山大川,也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。
说到底,旅游的意义就是抽离,把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,到自然环境中走一走,贴近自然,恢复人身上的一些动物玩乐的属性,达到身心的一种自由。要是到了一些人文景观、社会生态中去,就会有了“恍如隔世”的感觉,到另外一种环境中生活,也算是“两世为人”了。旅游还是外求法,用内求法也一样可以达到效果,只不过人们都没发现,或者达不到那种坐禅的层次罢了。或者受了资本以及人情的蛊惑,争着去旅游,去外求解放了。